陈海若: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主题与科学体系 来 源:fudaoyuan  发布时间: 2024-01-25 17:48:07  点击次数: 0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主题与科学体系

陈海若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包含文化使命论、文化道路论、文化领导论、文化立场论、文化实践论和文化布局论等诸多方面的主要内容,构成了一个内涵丰富、论述深刻、科学系统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具有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特点,将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丰富发展。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 理论主题 科学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围绕“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思想从多个方面对理论主题作出科学回答,形成了包含文化使命论、文化道路论、文化领导论、文化立场论、文化实践论和文化布局论等诸多内容的思想体系。系统梳理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主题和科学体系,对其主要内容进行体系化建构和学理化阐释,不仅有助于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而且对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主题

理论主题是一个思想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核心所在。围绕理论主题所形成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观点构成了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主题。围绕这一根本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从使命任务、发展道路、领导力量、价值立场、实践原则、工作布局等方面作出了系统回答,构成了一个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科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含三个基本向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奠基于这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认识之上,旨在通过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服务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体系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均是对这一理论主题的科学回应。文化使命论从使命任务层面回答了这一根本问题,指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文化道路论从发展道路层面回答了这一根本问题,规定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性质方向;文化领导论从领导力量层面回答了这一根本问题,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政治保证;文化立场论从价值立场层面回答了这一根本问题,指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价值旨归;文化实践论从实践原则层面回答了这一根本问题,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实践指引;文化布局论从具体部署层面回答了这一问题,搭建起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工作布局。其中,文化使命论位于首位;文化道路论、文化实践论、文化布局论分别从发展道路、实践原则和工作布局三个层面阐明了如何实现文化使命论所标定的目标任务;文化领导论和文化立场论则揭示了文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和价值立场,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并贯穿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各项部署之中。

二、文化使命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视野中,文化始终是被放在治国理政全局的高度进行思考的。“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4]“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5]作为民族发展、国家建设中的关键因素,文化不仅承担了满足人民精神需要的任务,更被赋予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力量的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文化发展提供新的平台和空间,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化交流愈发深入,新时代文化建设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这一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6]并提出了“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7]的首要政治任务,指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

第一,推动文化繁荣的使命指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指向的直接目标。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首先是促进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含三个向度,推动文化繁荣意味着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方面,文化繁荣意味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兴盛。通过繁荣文化产业生产出符合中华文化精神、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中国人的特质和审美情趣的各类作品;通过发展文化事业建构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文化繁荣意味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在国际文化竞争中掌握主导,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占据优势,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文化繁荣不仅有助于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更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共识凝聚、价值引领的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第二,建设文化强国的使命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拓展到国家建设领域,服务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战略步骤和战略安排,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文化建设战略目标:到2035年,我国要实现“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8]建设文化强国的使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体布局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强国建设目标向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强国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

第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进一步上升到文明高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文明建设的高度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宏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又概括了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最终指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诞生。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实践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诞生提供了扎实的现实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使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更为新时代文化建设奠定文明根基,同时彰显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广阔前景。

第四,文化使命归根到底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文化繁荣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共识凝聚和价值引领的思想基础,建设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要目标,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则提供了厚重的文明底蕴,也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深厚根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归根到底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三、文化道路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文化道路论基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现实基础,指向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使命任务,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规定了新时代文化发展道路的方向。一方面,“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五个方面。举旗帜要求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揭示了文化强国的性质方向;聚民心强调将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而奋斗;育新人要求在文化强国建设中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兴文化则直接指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目标;展形象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和国际形象建设的要求。另一方面,“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奠基于新时代发展的现实基础,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前的历史任务,面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文化为这一历史任务提供了精神支撑。当今世界,各类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明交流互鉴愈发频繁,面向世界的社会主义文化不仅有助于我国以开放的姿态参与世界文化交流合作,在国际文化竞争格局占得一席之地,也强调提升我国文化的影响力。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调文化对我国发展的引领作用,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支撑作用,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反映中国的特殊国情,彰显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标识和精神追求,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贯通古今、融汇中外,具有科学性。它在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中汇聚而成,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向前发展,是大众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定了新时代文化发展道路的性质。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规定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性质。在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使文化发展符合社会主义的性质与要求。我们党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文化建设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价值观引领、共识基础和思想力量。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制度,并把“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9]确立为具体的文化制度,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部分,以制度形式保障新时代文化发展道路的稳步前进。

“两个结合”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两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程的深刻把握,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的经验总结。它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向互动、彼此成就的过程,生动地呈现了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机理。“两个结合”指明了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也指明了新时代文化发展的科学路径。

四、文化领导论: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

新时代文化建设需要坚强的领导力量。当前,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形势愈发严峻。新时代文化建设涉及顶层设计、制度建构和工作布局等各方面的科学部署,需要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协同共促,要求各级政府、各部门的协同配合,这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和政治保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整合资源,保证新时代文化建设有计划、按步骤稳步推进。

首先,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各种社会思潮多元激荡、媒体格局深刻变化、改革发展稳定面临复杂局面的情形下,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10]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有助于巩固和壮大主流意识形态,凝聚社会共识,能够在社会思潮的交锋碰撞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起到巩固思想团结、引领社会思潮、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作用。

其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坚持党性原则。党性是党的性质、宗旨、纪律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核心就是讲政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所有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所有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党员、干部,都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11]“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12]坚持党性原则是党的领导在文化建设各项工作中的贯彻落实,是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政治要求,必须贯穿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

再次,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将宣传思想工作和文化相结合,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使之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其中,坚持党的领导是一条宝贵的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把宣传思想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强对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13]提出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4]的要求,并将“两个巩固”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要求。

五、文化立场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立场

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立场植根于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丰富实践,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整个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旨归。“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15]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体现了人民至上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明确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由中国人民创造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16]新时代文化建设中,人民不仅是文化的创造主体,更是传播的主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形成的新思想新观念不仅是时代要求的反映,更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切实需要和心声。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揭示,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人民立场的理论自觉。

其次,强调人民是文化建设成果的享有者和最终评判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必须服务于满足人民需要的目的,文化建设、文化繁荣旨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17]“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18]人民群众不仅是文化的创造主体,更是成果的享有主体和评判主体。“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19]“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20]这些论断揭示了文化建设由谁评价的问题。新时代文化建设满足人民需要、成果由人民共享,并由人民作为最终评判者,体现了鲜明的人民立场。

再次,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党性与人民性关系的问题是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没有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外的特殊利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这决定了人民性和党性从根本上就是统一的。“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21]习近平总书记完整论述了什么是党性、什么是人民性,从而揭示了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新时代文化建设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更要反映人民心声,表达人民情怀,满足人民需要。

最后,在具体的文化工作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文化立场论不仅是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需要在文化建设实践工作中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立场贯穿新时代文化工作部署中。“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2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23]“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24]广大人民群众是文化繁荣发展的主体动力,文化强国建设奠基于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

六、文化实践论: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25]这构成了贯穿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的方法论原则。与此同时,文化自信、“第二个结合”、“文明交流互鉴”等理论观点,不仅是对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的规律性认识,更为繁荣新时代文化提供了科学的实践指引,构成了文化实践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6]并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提,形成“四个自信”。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提出“文化自信自强”的要求。[27]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把握文化自信自强,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28]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彰显了鲜明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对于自身文化的积极心态,决定了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文化交流互鉴日益频繁,文化竞争格局日趋激烈的现实状况,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提升到战略高度,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29]习近平文化思想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围绕如何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一系列论述,对革命文化的传承弘扬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化发展作出了一系列科学部署。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局面,提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30]的科学论断。坚定的文化自信使新时代文化建设得以在多样化的文化中保持自主,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在立足民族的基础上面向世界。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致力于实现文化自强。文化自强不仅包含了文化自信的要求,更强调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统一于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

第二,秉持开放包容。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自古就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胸怀。习近平文化思想主张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收世界文明的一切先进成果,彰显了开放包容。其一,以开放包容的胸怀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与西方式的扩张性、掠夺性的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主张尊重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在共同繁荣、携手共进的基础上实现自身发展。各国历史、文化、制度不尽相同,但差异并不必然导致冲突,在交流互鉴中世界各国文明得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习近平总书记以“四个共同倡导”发出全球文明倡议,即“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31]在求同存异和交流互鉴中超越了西方所鼓吹的“文明对立”、“文明冲突”等观点。其二,以开放包容的视野推进文化繁荣发展。文化的繁盛离不开文明交流互鉴。推进文化繁荣发展需要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吸收一切文明的先进成果。开放包容的视野为新时代文化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在与世界文化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中华文化不断注入新的内涵,中国价值、中国精神愈来愈彰显深远的世界意义。其三,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进一步丰富理论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将始终随着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引领新时代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第三,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32]创新必须建立在守正的基础之上,守正必须在创新中得到发展,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守正保证了文化发展的稳定性,确保文化不在时代变幻中迷失方向。创新则是文化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守正创新是贯穿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其不断发展的生命力源泉。一是在文化创新中坚守党的领导之“正”。党的文化领导权是文化创新发展的前提,党的领导为文化的话语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提供“定海神针”,使文化发展不会在时代浪潮中迷失方向。二是在文化创新中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马克思主义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性质方向,是在思想文化多元激荡的背景下应对挑战、塑造共识基础的根本指导。文化创新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在文化创新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为新时代文化建设奠定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强大思想基因,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色与优势。三是以“第二个结合”不断推进文化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两者相互激活、彼此契合、互相成就。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注入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民族智慧,为“第二个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造就了新的理论优势。

七、文化布局论:新时代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升华和实践总结,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形成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科学布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文化建设作了科学部署,包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五个领域。围绕这五大领域,形成了一系列具体的工作部署。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领域包括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新闻舆论工作、网络治理等。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涉及“四史”宣传教育、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方面则包括公民道德建设、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等内容。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方面,作出有关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等方面的部署。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领域,不仅包括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还包括促进文化交流互鉴的一系列部署。这五大领域和各项工作部署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新时代文化工作布局的要求。各个领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体推进,构成相互依赖、协同配合的系统网络,在联动耦合中发挥强大的实践效能。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显著特征。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丰富发展,在推动实践、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成熟完善。文化布局论不是抽象的理论演绎或书斋中的顶层设计,而是面对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的现实需要不断展开的。“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直面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尖锐的现状;“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解决新时代社会思潮纷纭激荡、价值观主张纷乱复杂等问题;“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实需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旨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提升我国文化服务水平和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则是在全球化日益深化,世界范围内多种文化、多种文明交流互鉴的现实形势中的必然选择。

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包含文化使命论、文化道路论、文化领导论、文化立场论、文化实践论和文化布局论等多方面的内容,构成了一个内涵丰富、论述深刻、科学系统的思想体系。各个部分植根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现实基础、指向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从各个层面回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问题,构成了一个系统科学的逻辑体系。这一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丰富发展,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政治引领、理论指导和行动方案,并将在实践展开的过程中不断被赋予新内容。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

[2][5][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09,309-310,311.

[3][24][30]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5,78,16.

[4][20][2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9,315,36.

[6][25][28][29][30][3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

[7]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N].人民日报,2023-10-09.

[8][10][2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9]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

[11][12][13][16][17][18][2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3, 10,65,243,262,243,249.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3.

[15][2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60,37.

[27]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J].求是,2023(16).

[31]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23-03-16.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202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