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人才保障,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和责任。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建设发挥了纲领性作用。政策即“国家、政党或者其他管理机构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实现一定目标所制定的具体行动纲领、方针和准则”[1]。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政策具有宏观指导性,对于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政策环境的内涵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政策的产生、发展、演变、修订和完善是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也是时代变化和教育理念升级的政策性体现。所谓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政策环境,是指党和国家在思想政治工作目标设定、执行、完善的实践中,影响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政策效应的相关环境因素的总和。具体而言,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政策环境的内涵可以从概念定义、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政策环境释义。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政策环境研究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保障,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应然选择。
所谓政策,是指“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2](P59)。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政策环境的概念属于复合型概念,既包含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内在发展规律、能力内容、建设机制,也包含政策决策者、硬件与软件、政策执行、政策评估,两套体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时代。“任何教育政策都是具体环境的产物,其产生必定有特定的地域环境和时代背景。”[3](P24)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政策环境的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辅导员职业深化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意识形态斗争发展密切相关,是职业能力发展与“大环境”变化相互作用的体现,其内生动力来源于复杂性适应系统理论中强调的能力建设要求。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政策环境的优化,是政策本身发挥了主导性作用,抑或是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自身发展和要求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关于辅导员未来职业发展的理论性难题。
2.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政策环境的基本特征。其一,政策环境具有复杂性。政策环境是由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各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详细规划了“十大”育人体系,涉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业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以及班级团建指导等各个方面,对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多重影响因素融合决定了其政策环境具有复杂性。
其二,政策环境具有时代性。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政策环境的时代性特征,具体表现为辅导员相关制度发展的阶段性和延续性,不同历史时期的职业能力建设标准和要求不尽相同,社会思潮演变、教育现代化发展、综合改革深化等方面都是政策环境发展的鲜明时代背景,而政策的制定、运行、评估等都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辅导员工作在政治要求、载体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其政策调整变化也与之相适应而发展。
其三,政策环境具有功能性。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4](P134)政策环境的功能性主要体现为育人功能、保障功能和价值功能三个方面。当前,环境育人功能业已拓展到全环境育人,其“是着眼于教育环境与主客体的深刻变化,源自实践探索、经受实践检验的网络信息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理念”[5]。政策环境对主体和工作对象(高校大学生)都具有思想提升、激励促进等作用。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需要思想引领、人才队伍、载体平台、制度支持等保障,而政策环境又与这些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政策的制定、运行、评估等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遵循青年成长的规律。切实加强辅导员职业能力政策的落地生根,可以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和成长发挥领航导向作用,提升辅导员岗位的职业价值和厚重度,实现辅导员自身发展的个人价值和职业目标。
3.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政策环境的表现形式。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政策环境的表现形式可以从政策支持的视角来理解和把握。其一,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政策的支持可以分解为系统内部的政策支持和系统外部的政策支持两部分。其中,系统内部的政策支持主要涉及辅导员职业能力的保障政策、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认可度提升政策、辅导员工作岗位质量提升政策、辅导员人格或心理素质提升政策等。系统外部政策支持主要涉及政府、学校、社会、学生等多重因素,如国家出台的辅导员职业发展相关政策、各地各高校制定的职业能力考评办法、高校制定的学生发展政策等。
其二,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政策支持的主要方式。高校制定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相关政策,一方面通过政策的宣传和解读,提高辅导员对政策的认知和理解,增强辅导员对政策的参与和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制定、政策宣传、建立交流平台、搭建培训渠道等多种形式来实现。
总之,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政策环境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在政策环境建设过程中,政策运行因主客体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政策在运行过程中也会因各种因素产生不同的政策反应。这就需要不断优化当前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政策环境,利用政策评估或者政策的精准化来实现不同阶段的目标,在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变化中不断总结规律,探究政策影响的一般性特性,为更精准有效地出台政策奠定研究基础。
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政策环境的现实困境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呈现出更趋标准化、专业化和精细化的特征”[6](P426)。近几年,关于高校辅导员角色地位、要求与职责、管理与评价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修订、再出台,有效保障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2014年教育部制定并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规范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范畴、岗位职责和工作边界。2017年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根据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制定辅导员工作考核的具体办法,健全辅导员队伍的考核评价体系。这些政策的出台有效推动了辅导员队伍的发展,也形成了高校辅导员政策优化的浓厚氛围。然而,当前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政策的落实尚存在以下困境。
1.辅导员职业能力供给与学生个性需求失衡。当前,高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愈加强烈,学生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往往是自己,以自我为中心,趋利性强;学生的知识获取方式更加多样,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师的教育主体身份。“新的时代条件下,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使得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严峻的形势。”[7](P478)辅导员职业能力供给的紧张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失衡,需要辅导员提高职业敏感度,了解学生需求,既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又要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2.政策精准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待结合。2014年制定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明确了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等九项职业功能,从宏观层面上为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提供了标准。但是,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具体量化评价指标、职业能力建设的实施策略、职业能力建设的实施方案需要各高校自行制定,同时职业能力标准的职级与其他辅导员政策的关联度也不够紧密,这都需要各地各高校结合实际情况来加以改善。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离不开完善、持续、有效的支持系统。“整体来看,当前针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支持平台系统性不强,缺乏对辅导员选拔培训、评价考核、激励成长等内生动力的总体设计,导致在实际工作中政策落实难到位。”[8]
辅导员职业能力体系中包含了各种特殊能力,那么特殊能力的政策精准制定、精准实施、精准评估与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精准对接就体现了该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此,高校既要考虑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涉及多学科理论知识的特质,也要考虑职业能力建设自身发展的规律,坚持遵循一般性规律和特殊性规律相结合的原则。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精准发力,也离不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政策支持和保障,要充分认识到辅导员政策精准化制定、实施与评估与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的一致性,用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体系指导实践,指导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
3.辅导员政策目标与发展方式不匹配。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政策的目标是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素质,其重要的展现方式就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教育发展方式在时间上、空间上、技术上发生的深刻变化和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政策目标与教育发展方式之间的不和谐,与高校高质量发展方式之间的不匹配等问题,这些都是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政策研究的重要方面。事实上,辅导员政策职业能力建设政策研究要考虑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外部环境因素。“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交往和社会互动方式越来越快捷、广泛和灵活,这不仅快速改变着世界各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方式,而且对政府制定和实施社会政策提出了很大的挑战。”[9](P319)
三、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政策环境优化的对策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政策环境的优化是多因素、多部门、多领域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政策环境的优化需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持续完善政策运行中各要素的协同配合,利用评估不断调整和完善政策。
1.把握政治方向,强化顶层设计。高校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这就要求高校要贯彻社会主义办学方针,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化辅导员职业能力政策的政治属性,从教育者的角度加强对工作对象的思想政治引领,确保人才培养的方向不变,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属性不变,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高校应符合思想引领、价值引导和全面发展的人才成长规律,这是“建立高校辅导员制度的逻辑起点,更是辅导员职业根本要求”[10]。
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政策应加强前期调查研究工作和系统性谋划,并通过制度、文件、规章等形式确定下来。高校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世界、处理问题,强化顶层设计,做好规划引领和统筹协调,坚持把提高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不断激发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着力营造辅导员走专家化、专业化发展道路的政策环境。制度制定要充分考虑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既要考虑群体的发展特点,也要考虑地区的发展差异,让制度文本的适用性更强,不断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效能优势。
2.注重辅导员职业能力政策的执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政策运行是以过程运行的方式得以体现,从政策外部运行的机制来讲,涉及社会的意识形态状况、社会经济基础情况、政策的制定者、高校的教育情况等多重因素,从政策内部运行的机制来讲,涉及政策推动(执行)者、辅导员自身能力、政策的保障条件、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价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的有机运行既涉及政策环境的硬条件,也涉及政策环境的软条件,归根结底是有效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可以说,外部环境影响个人思想观念的转变,思想观念再作用于辅导员个人行为转变或学生思想观念转变,学生思想观念指导个人行为转变。辅导员思想观念转变过程、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过程、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转变过程、教育对象的行为转变过程,这些过程是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系统。
3.完善辅导员职业能力政策的评估。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政策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目标、执行和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的体系,为政策的延续、修正、终止和重新制定提供依据。广义的政策评价,包括政策制定前、政策执行中和政策实施后;狭义的政策评价,主要是政策实施后的评价。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政策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要坚持客观评估和主观评估相结合。其中,客观评估主要是对政策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事实或取得的成绩进行评价。主观评估要考虑目标群体对政策执行效果的主观感受,辅导员对自身能力建设政策的满意度、获得感等。目前,我国辅导员职业能力政策评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这就要求我们应允许在总体框架下,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制定符合实际的指标体系;加大政策评估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鼓励和引导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发展,完善职业能力的资金保障和制度建设,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治理体系的完善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10]冯刚.深化高校辅导员政策发展的规律性认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1).
[2]陈振明.政策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肖甦,等.教育政策运行的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蒋广学,王志杰,张勇.论全环境育人理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与吸引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5).
[6]冯刚,张晓平,苏洁.中国共产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7]黄蓉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若干论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8]冯刚.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发展路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颁布十年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6,(11).
[9]社会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作者:李树学,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广州医科大学副教授;龚超,广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