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花荣: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 来 源:fudaoyuan  发布时间: 2023-10-31 17:56:37  点击次数: 0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面临很多新变化。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是党的优良传统,是统筹“两个大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之需,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应然之举。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与“创新”揭示了“变”与“不变”的关系,要求从话语维度守社会主义之正,创中国式现代化之新;从内容维度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之新;从旨向维度守立德树人之正,创培育新时代好青年之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关键词]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心任务的开启,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提出了时代要求。守正创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也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出了基本要求和重要遵循。守正创新包括“守正”与“创新”两个方面,“正”即正道,体现的是事物的原则、本质和规律;守正,就是坚守正道,坚持按规律办事,体现为坚守方向的根本性问题。创新意味着因时而进,在内容、形式、方法等多层次、多维度实现新突破和新超越。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即是在坚持正确的方向、立场和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揭示的是“变”与“不变”的关系,二者统一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进程之中。


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之必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呼唤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P20)坚持守正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立足国情、根植历史、坚守正道的必然要求,是统筹“两个大局”的必然选择,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应然之举。

1. 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

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激发人民群众不断奋斗、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动力。回顾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史,可以看出守正创新是贯穿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主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围绕争取实现革命胜利的主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在逐步克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本本主义中加强对工人、农民、学生群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革命理论宣传教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围绕着大规模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要求、实践任务,在教育系统设置多门社会主义教育课程,进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凝聚起在党的领导下建设新中国的统一意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展开,推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向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为国家发展贡献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承继党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目标和要求,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路径,使其日益科学化、体系化。总的来说,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时用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为实现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而奋斗。这一基本经验体现了党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守正”和“创新”,守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之正,结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具体任务进行政治理论教育和创新。在这一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确立起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领导机制、思想教育机制、工作管理机制等,不断在坚持“守正”中“创新”发展。

2. 统筹“两个大局”的时代之需

在新时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是统筹“两个大局”的时代之需。当今时代,最为鲜明的时代特色,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是国内大局,即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国际大局,即国际秩序与全球治理体系处于深刻变革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影响着世界未来的走向,与中国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息息相关,“两个大局”的共同特点是“变”,深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环境。一方面,国际上“西强东弱”的传统格局正在被改变,以中国为主要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综合力量逐渐增强,但西方敌对势力妄图“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不会改变,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也不会停止,甚至会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加大渗透,将加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这要求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守社会主义之正、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守立德树人之正,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以电子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正在孕育兴起,世界政治格局、经济格局、军事格局、全球治理体系等领域正在发生深刻调整,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令人应接不暇。在这样的背景下,按部就班、因循守旧就会捉襟见肘或被淘汰出局,突出创新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和空间,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吸引力方面保有高度的自觉,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两个大局”相互交织下的背景下,坚守思想政治教育“不变”阵地,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同时不断实现创新发展,以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3. 培育时代新人的应然之举

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2](P857)的“四有新人”,这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从理想信念、道德素养、文化水平和行为规范四个方面提出的育人目标。习近平在2021年考察清华大学时又提出了培养时代新人的“四大”标准:“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3]从“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到“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意味着育人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从“有理想”到“立大志”,强调的是从“小我”之志向“大我”之志的转变。“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青年人就是要立志做大事。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就表示要选择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志向,周恩来在少年时期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鸿鹄之志。青年人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社会理想,才能自觉将追求小我价值融入实现大我梦想之中,自觉为祖国、为人民而矢志奋斗。从“有道德”到“明大德”,强调的是从注重个体的道德素养转变为国家层面的“明大德”、社会层面的“守公德”与个体层面的“严私德”的协调统一。从“有文化”到“成大才”,强调了民族复兴需要的青年人才素质从基本的“有文化”提升为更高层次的综合要求“成大才”,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担大任”则是对青年人“守纪律”的突破性成长要求,表明了新时代青年的历史担当与责任使命。当今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为青年一代成长成才指明了道路方向,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和要求的新变化。时代新人育人目标的提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一方面,以发展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武装头脑,为时代新人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推动时代新人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中为民族复兴作出贡献。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创新,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新方法、新思维引领时代新人的进步与成长。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之要义

面对新时代的诸多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守正”与“创新”、“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中展现出新样貌。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之要义,对于更好把握方向、创新实践,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向前发展呈现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话语维度:守社会主义之正,创中国式现代化之新

科学构建和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有助于增进话语共通、思想共识,进而增强情感认同、理论认同和政治认同。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决定了其在话语表达的主体内容维度必须旗帜鲜明地坚守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同时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力、影响力,努力实现培育“时代新人”目标。这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守住的根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1](P27)历史和现实表明,社会主义在中国日益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并不断开辟出新境界。在科学真理和崇高理想的指引下,中国大地发生历史巨变,我们无比坚定,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坚守社会主义方向,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内容建构话语体系,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人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表达也要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不断创新,实现“变”与“不变”的统一。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坚定话语自信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打破“现代化=西方化”话语迷思。受西方垄断话语霸权的影响,人们逐渐形成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误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彰显出当今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凸显基于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形成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文明新形态。从“现代化=西方化”转换到“现代化≠西方化”,才能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如何构建自己的现代化话语体系,打破西方现代化话语霸权,一直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推进现代化亟待破解的难题。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如何对外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念,讲好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故事话语体系的形成则相对滞后。在这个方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大有可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作为一套全新话语体系,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机制与条件的优化完善,我们将逐渐改变在话语权力场的“少语”“失语”等被动状态,积极向“发声”“留声”的状态转变,构建拥有强大国际话语权的现代化话语体系,实现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这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重要指向。

2. 内容维度: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之新

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思想政治教育的百年历程,其中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4](P649)它为党领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确保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原则基础上开展。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群众的观点,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要求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用透彻的道理争取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要求。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5](P11)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使理论具有充分的说服力。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理论支持。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5](P1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6](P428)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来回应并解决发展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更好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的真理,也是开放性的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随时代的发展焕发出新的理论光辉与实践价值。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优势,取得更大的实效,务必要坚持“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开辟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之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必须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主要内容,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之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中。特别要指出的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精髓,是民族特色之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1](P18)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植根中国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当然,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要厘清两者的共性与差异,把握两者内在相通的部分,从内容融合、文化心理沟通、表达形式融通以及传播路径畅通等方面实现两者从“契合”到“结合”的适时转变。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两个结合”,才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科学回答“四个之问”,才能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之新。

3. 旨向维度:守立德树人之正,创培育新时代好青年之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P34)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概念。“立”即培育、践行之意,对“德”的理解则因道德的时代性和阶级性而处于变动之中。新时代“立德”所要“立”的是社会主义道德,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先进道德体系。“德”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又可以分为大德、公德、私德三个层次。“大德”指向的是国家层面,“公德”指向的是社会层面,“私德”指向的是个体自身修养层面。对此,习近平在2018年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就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7](P7)“树人”即“培养”“造就”“锻炼”人。树什么样的人,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标准。新时代,“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是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好青年。“立德”强调的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树人”指向的是人才培养目标,“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目标和结果,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是对教育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回答。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贯穿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回应时代的要求创新发展,把培育新时代好青年作为具体的育人目标。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P71)这一论述为新时代青年赋予了光荣使命,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坚定不移跟党走,做新时代好青年,首先要有远大的理想。要把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相结合,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将“小我”融入“大我”中。其次要敢担当。新时代好青年要坚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己任,敢担当、勇作为,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再次要能吃苦。新时代好青年要不怕苦、能吃苦,学习革命精神,深入基层、扎根基层,磨炼意志、锤炼毅力,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奉献。最后要肯奋斗。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好青年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以“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投身于祖国的伟大建设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中矢志奋斗,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是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目标指向,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人才培育的重要路径。


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之方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等科学方法,这些要求和方法从世界观和方法论高度,系统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好、运用好这些立场观点方法,使之成为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法宝”,对于有效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守正创新动力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党的理论发展的重要前提,是解决新时代遇到的新问题的重要思维方式。“问题”代表着理论中需要聚焦的主题、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工作中出现的障碍等,“导向”则是指事物的发展方向,事情的发展趋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1](P20)因此,坚持问题导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是科学认识、准确把握、正确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遇到的阻碍的关键,是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的动力之源。具体而言,坚持问题导向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首先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中遇到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中长期存在着形式主义和理论学习不系统、不深入等传统问题,也存在着西方思想的冲击、新媒体与短视频的不良引导、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杂糅等新问题。承认并直面问题的存在,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前提。其次,要以正确的逻辑理路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当前,全党全国大兴调查研究,以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严格的过程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调查研究,为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提供事实判断,有助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顽瘴痼疾。再次,要在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长远问题”与“眼前问题”、“大问题”与“小问题”等关系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

2. 坚持系统观念,提升守正创新自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1](P20)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特别强调的重要方法论,一方面,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论、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即要坚持以系统的观点看问题,以普遍联系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坚持以全面的而非片面的思维看待问题等;另一方面,系统的观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家国一体”等哲学思想无不体现出以系统的观念看待宇宙变化、家国发展的思维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系统观念的战略布局,即“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1](P20)这“五对矛盾”和“七种思维方式”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为更好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提供了启示。首先,要以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守正和创新,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其次,坚持以“五对矛盾”为抓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在守正与创新的过程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全局和局部的关系,考量当前工作与长期工作的关系,从宏观和微观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分析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与一般规律等。再次,以“七种思维方式”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发展,包括以战略思维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以历史思维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衍变,以辩证思维分析“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以系统思维布局思想政治教育,以法治思维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以底线思维评判思想政治教育的红线,全面、综合、系统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自觉性与自信心。

3. 坚持胸怀天下,开阔守正创新视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1](P21)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视野来看,胸怀天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思想交汇之处。从“抽象的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虚假的共同体”到“真正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历史的纵深处探索出一条推动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路径,这与中国哲学思想中建立“大同社会”的观念不谋而合。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胸怀天下的理念,积极回应各国关切,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做出努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要求我们胸怀天下,以广阔的视野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表现和新内涵。首先,胸怀天下的理念开阔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打开视野,既要关注个体、社会和国家的前途与发展,更要为全人类社会的发展谋进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其次,胸怀天下的理念有助于培养时代好青年,要更好地引导青年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结合起来,培养青年胸怀天下的志向、情怀、担当、眼界,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只有坚持“守正”,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坚守初心,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不日新者必日退”,只有坚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在守正中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更为磅礴的精神力量。


注释: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 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N].人民日报,2021-04-20(1).

[4]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7]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虞花荣,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