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达等:2021年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来 源:fudaoyuan  发布时间: 2022-07-26 15:03:52  点击次数: 0

上个世纪中期以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呈现方式,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其中高校始终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点领域。2021年,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继续保持较高的研究热度。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是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形式,这既为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又为进一步研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创新提供了基本遵循。可以说,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现实需要。从总体上看,2021年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新历程研究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系统总结党的百年奋斗进程、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我国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和主要特点之一。其中,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百年历程和历史经验,离不开对思想政治教育20多年网络化发展新历程的梳理与总结。

一是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百年进程中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场逻辑。有学者指出:“面对新媒体迅猛发展、信息几何式裂变、价值选择差异性增强、思想觉悟不平衡性突出的时代新变化,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时而进,改进旧办法、探索新方法。”[1]

二是对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新历程进行总结梳理。如有学者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先后经历了1994年—2004年的入网适应阶段,2004年—2012年的范式转换阶段,2012年至今的融合拓展阶段”[2];有学者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划分为1994年至2000年初步探索时期、2001年至2006年深入挖掘时期、2007年至2012年成熟发展时期、2013年至今深度融合与拓展时期。[3]

三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历程的理论研究进行总结梳理。如有学者从主客体及其关系、过程运行及内在机理等方面,对十八大以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研究进行梳理,强调要“更加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理论性、系统性、差异性和前瞻性研究”[4];有学者基于CNKI期刊文献的计量分析,对2000年以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现状与热点等进行分析。

二、新机理研究

随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化,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及其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原理等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2021年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机理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一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理进行揭示。如有学者指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机理的实质是网络公共空间的思想互动,遵循和体现的是思想矛盾运动的对立统一规律,即在多元主体参与的开放网络空间,面对多种观念的思想碰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价值引领和共识凝聚。”[5]

二是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转换问题。如有学者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转换“意味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成员在理论和实践中共同信念和规范的转变,既体现为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主客体及其关系的转变,又表现在研究意识、研究内容、研究程度的转变”[6]。

三是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图式建构问题。如有学者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为指导,“构建以话语权共享、生活化面向、交互式引领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图式”[7]。

四是提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问题。如有学者指出:“面对教育主体、客体与环境的变迁,必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进行有效整合。”[8]其包括转变教育理念,实现“主体间性”的教与学统一;聚焦教育内容,实现重温经典与关注现实的统一;革新教育方法,实现通俗化话语表达与个性化情感引导的统一等。

五是提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认同问题。如有学者指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认同是“主体内在连续性和一致性状态的达成……最终呈现为外推的自我认同、内生的自我认同和走向实践的自我认同等三种实现样态”[9]等;有学者提出网络自我互动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意识性为主的网络自我互动无论在互动内容还是互动频率上都远远突破了传统自我互动,发挥着多方面的功能,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10]等。

三、新形态研究

在网络技术的创新驱动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角从网络时代进一步演化为大数据时代、全媒体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和算法时代等,体现着网络新技术发展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态的多样性创新。

一是大数据时代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分析。如有学者对“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特征、应用等进行分析,指出“通过‘数据共享’延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性,‘数据画像’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数据建模’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性”[11];有学者对“精准思政”的概念进行厘定,指出其是“在精准思维理念指导下,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广泛介入,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精准性的教育活动和过程”[12]。

二是人工智能时代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分析。如有学者对“智能思政”的概念进行分析,其“主要指人工智能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深度学习、强算力等智能技术有机融合,衍生出的能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步骤、要素等智能化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13];有学者对“智慧思政”的内涵进行界定,指出其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工具、载体及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数字化智慧创设,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现智能化应用,通过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进而更具针对性地达成国家和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14]。

三是算法时代或算法推荐时代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分析。如有学者对算法技术带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进行分析,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手段上要“界定算法身份、拓展算法社交、创新算法叙事、营造算法文化”[15]等;有学者在分析算法推荐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提出“必须促进算法媒体生态转型升级,推动算法内容体系优化,提升大学生网络信息思维能力,建设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发现过滤和研判预警机制”[16]等。

四、新话语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网络社会变革之中如何提升自身有效性的关键前提在于不断提升话语的主导力和传播力。

一是提出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建构专业话语。如有学者提出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术语的问题,指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术语是指应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专门性用语或关键词,它是准确识别和标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事实、属性事实和关系事实的一种基础性手段和工具……其出场有着特定的实践前提、理论前提和研究者前提,而它的发展又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前发生阶段、初发生阶段和自觉化阶段。”[17]

二是结合网络社会发展实际拓展主导话语。如有学者提出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生态观,指出:“人和网络环境相互联系和作用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网络文明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目标;虚拟与现实构成的整体环境拓展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网络交往生态涵养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18]

三是分析和把握青年大学生网络话语的创新特征。如有学者对青年网络话语的创新样态进行分析,认为:“话语差异主要源自青年不断创新网络话语,构建新的语言范式……青年网络话语在样态上具有新颖性、活泼性和流行性等特征,是满足他们适应网络交流环境、融入同辈话语体系和提升自身话语地位等需求的综合结果。”[19]

四是破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难题提升话语能力。如有学者对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进行分析,指出要“以内容优化为基点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以网络道德自律为重点提升多元话语主体的媒介素养;以媒介融合为动能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效度;以包容性话语环境建构为抓手平衡协调不同话语空间的关系”[20];有学者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话语权的掌控策略问题,其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话语权运行态势进行分析,探讨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话语权的因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网络空间话语权建构的恰切之道”[21]。

五是针对不同主体需求提升话语能力。如有学者对高校辅导员网络话语能力的内涵进行阐释,即“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话语议题设置能力、话语叙事能力、话语传播能力、话语沟通能力的有机统一,是解决辅导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为谁说、说什么、怎么说’问题的能力”[22];有学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提升政治素养、网络学习能力、信息研判能力、理论阐释能力和网络交往能力等,自觉担当起在网络空间治理中的重要使命。”[23]

五、新载体研究

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主要分为三大类,其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专用网络载体,如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网络强国”APP等;其二是以社交功能为主的兼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网络载体,如QQ、微信、微博等;其三是以娱乐功能为主兼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网络载体,如抖音、快手、小咖秀等短视频APP。[24]对这些载体的建设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研究,也正在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点。

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直播平台进行研究。如有学者指出,网络直播平台的“实时性、交互性、精准性、开放性等特点契合了大学生求知求新、沟通互动、休闲放松等多元需求……网络直播应树立‘内容为王’的理念,坚持精准供给,努力生产青年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话语体系和视频内容,真正做出有吸引力与亲和力的思政‘产品’,积极传播健康向上的内容”[25];有学者指出网络直播平台“能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享用、凝聚、导向作用……必须从价值融合视域出发,实现网络直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建构’,重塑网络直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场景变革的驱动力量’”[26]。

二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利用进行研究。如有学者分析了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认为“将国内外热点事件与校园最新资讯及时、精准地推送平台粉丝的手机上,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27];有学者对大学生短视频热现象进行分析,认为“短视频平台的便捷性、草根性、共享性等特征极大满足了大学生的学习需求、表达诉求和社交需求……高校应在思想引领、方法革新、资源整合、制度建设上求突破、寻良方,助力短视频平台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运用”[28];有学者认为H5等新技术手段在手游场景中嵌入思政仪式能够产生良好的隐性教育效果,提出“有效平衡手游场域思政仪式激励中的商业性异化,突破传统仪式营造‘共情’仪式感,注重游戏性交互体验是发挥手游场域中思政仪式作用的重要方向”[29]。

三是对网络书信进行研究。如有学者认为网络书信“是继承传统书信交流特征、用好当代技术媒介、顺应学科发展要求的综合结果”,用好网络书信应“进一步扩充书信主体和内容,实现调动多方育人资源,与时俱进融合网络技术,完善网络书信全媒体呈现,增设思想政治教育反馈环节,形成交流反馈闭环”。[30]

六、新融合研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与网络技术的高度融合,并且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技术认识与利用程度的不断加深,这种融合在内容与方法上也不断创新。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网络技术产生新融合。如有学者就人工智能对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变革与风险进行分析,认为“需要紧紧抓住‘怎样合理安排人与国家关系’这个根本问题,着力构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国家认同”[31];有学者提出网络爱国主义法治化建设这一重要议题,认为爱国主义精神和实践不断向网络空间拓展,要“构建多元主体共建的框架和机制,培育网民的法治素养,不断加强网络爱国主义规章制度和技术规则的建设”[32]。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网络技术产生新融合。一些学者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方式的劳动教育、美育等进行融合创新分析,如有学者分析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问题,提出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应“强化人工智能素养、培养劳动实践智慧、提升劳动审美境界等方面加以推进”[33];有学者提出“在以媒介融合为鲜明特征的网络时代,将美育引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丰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内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4]等。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网络技术产生新融合。如有学者对说服教育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策略进行分析,指出:“要全面理解和正视大学生在网络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运用,坚持‘破’与‘立’相结合的方法,在说服教育内容、方式及评价上彰显互联网特点。”[35]有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分析方法与大数据技术利用相结合探索学生画像方法,包括大学生个性分析画像、精细化思政宣教画像、孤僻行为地图画像、大学生学业预警画像、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画像、网络成瘾矫正策略画像。[36]

七、新问题研究

理论研究热点往往与实践问题密不可分。2021年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体现着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高度关注。

一是关注重大危机应对。如有学者认为:“从借助网络平台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馈机制、运用典型实践案例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借助大数据技术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效率、开展技术能力培训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等具体路径着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重大危机事件的实效性、精准性。”[37]有学者认为大数据治理是推动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借鉴“大数据服务人民的理念优势、大数据共建共享的体制优势、大数据精准分析的方法优势、大数据科学研究的支撑优势等,可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主动性、价值性、技术性和协同性”[38]。

二是关注网络圈层化问题。如有学者认为网络圈群中的大众文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困境,需要“在践行路径上需实现理论话语向大众话语转化、随性自发走向文化自觉、主客间性向主体间性转向、网络空间的‘画地为牢’向命运共同体的转变”[39]。

三是关注信息的极化效应。如有学者指出,“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能够催生群体极化,引发群体极化风险的反应和效果,主要有信息的主体差异极化、事件叠加极化、话题交替极化三种表现形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群体的信息选择、事件认知和价值判定等方面,对信息的极化效应进行实时监测分析,有效化解群体极化风险”。[40]

四是关注泛娱乐化现象。如有学者指出:“消解网络‘泛娱乐化’浪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良影响,必须坚持以‘内容为王’打破网络‘娱乐茧房’,提升大学生的精神‘获得感’;以‘共情式’话语表达超越‘泛娱乐化’叙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以‘引导式’内容讲授统合新媒体教学手段,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41]

八、新实践研究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实践进程,一些研究围绕新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而展开。

一是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实践。一批学者围绕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等实践展开研究,如有学者对相关高校依托“三三制”教学平台为依托,结合在线教学理论与其他在线教学模式,构建了疫情期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在线教学模式,[42]并进行总结。

二是研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案例。如《高校新媒体发展案例》共收录88个媒体融合及平台建设的优秀案例,包括四川省教育厅将官方微信与官方微博相融合,实现直播内容同步传播;[43]有学者研究全国多所高校利用发端于互联网的“快闪”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系列“快闪”活动火遍全国各地的成功案例;[44]有学者总结了华中农业大学借助网络直播、“云端”平台,邀请“七一勋章”获得者等英模人物同大学生进行在线互动交流,取得良好学习教育效果的案例。[45]

三是研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技术应用案例。如有学者总结了相关高校微信公众号以指南针为图标,在发布新媒体内容时,结合时政热点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适时设计明信片、书签、帆布包、马克杯等新媒体品牌形象文创传品的经验;[46]有学者分析了应用多学科协同育人平台成功发现并引导多名有厌学自杀、网络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回归课堂的做法,[47]等等。

参考文献:

[1]刘卫琴:《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启示》,《理构导刊》2021年第10期。

[2]胡树祥,王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展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年第9期。

[3]邓国峰,傅益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跨学科融合的新态势及其应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年第10期。

[4]李琰,杨威:《十八大以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述论》,《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5]骆郁廷,李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年第5期。

[6]赵玉枝,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转换:内涵、成因及意义》,《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6期。

[7]徐璐、徐湘弘:《基于交往实践观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图式构建》,《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年第12期。

[8]彭前生:《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的变迁与整合》,《学术探索》2021年第1期。

[9]董兴彬,吴满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认同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年第7期。

[10]华秀梅:《网络自我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江苏高教》2021年第3期。

[11]高薇,张宇:《“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特征及应用》,《理论导刊》2021年第9期。

[12]都晓:《论精准思政概念生成及与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13]崔建西,白显良:《智能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形态》,《思想理论教育》2021年第10期。

[14]董亲学:《大数据助力高校智慧思政建设的三重维度》,《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年第16期。

[15]陈联俊:《算法技术的新挑战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年第4期。

[16]张扬,高德毅:《算法推荐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思想理论教育》2021年第7期。

[17]连晓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术语的发生前提及其发展阶段》,《理论导刊》2021年第5期。

[18]张瑜:《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生态观》,《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8期。

[19]阎国华,宋京姝:《青年网络话语创新的样态透视与竞合思考》《中国青年研究》2021年第11期。

[20]陈希,邓淑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困境及其优化》,《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年第20期。

[21]仲昭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话语权掌控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年第10期。

[22]温晓年,余维法:《高校辅导员网络话语能力的内涵、构成、价值表达及提升策略》,《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年第6期。

[23]鲁宽明,徐奇:《论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网络空间治理中的使命担当》,《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年第7期。

[24]杨茹,王俊伟:《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运用网络载体的三重路径》,《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

[25]毕亮,周建超,董芝杰:《网络直播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维省思》,江苏高教2021年第11期。

[26]丁若浩:《嵌入·分化·融合:网络直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功能探究》,《理论导刊》2021年第5期。

[27]田川,熊明巧,万泱:《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教育学术月刊》2021年第5期。

[28]王肖:《大学生短视频热现象的原因分析、潜在风险与应对策略》,《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1期。

[29]黄裕:《手游场域中思政仪式的建构与应用启示》,《青年探索》2021年第4期。

[30]商丹,肖亮:《网络书信在高校育人实践中的运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年第3期。

[31]任志锋:《人工智能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变革与应对》,《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4期。

[32]徐喜春:《网络爱国主义法治化建设的内涵、挑战与突破》,《思想理论教育》2021年第9期。

[33]王惠颖:《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三重转向与实施路径》,《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10期。

[34]陈媛:《美育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向度与实践进路》,《江苏高教》2021年第5期。

[35]叶定剑,陆小凡,侯士兵:《说服教育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意义、原则与策略》,《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7期。

[36]黄文林:《基于学生画像分析的高校精准思政探索》,《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37]王国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重大危机事件的网络化模式构建》,《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

[38]刘宏达,廖寅玮:《依托大数据治理优势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创新体系》,《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年第10期。

[39]常东亮,孙来斌:《网络圈群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思》,《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年第7期。

[40]王晓珊,刘俊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信息的极化效应监测分析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9期。

[41]张恂,吕立志:《网络“泛娱乐化”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困境审思》,《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8期。

[42]刘艳闵,曾令辉,石令琴:《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学模式构建研究——以南宁师范大学思政课“三三制”微教学平台应用为例》,《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年第17期。

[43]王顺洪:《高校新媒体发展案例选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44]杨增岽,祝大勇:《从适应到超越:“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创新——基于《我和我的祖国》网络“快闪”的分析》,《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

[45]漆勇政,张贵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党史教育的意义、原则和路径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10期。

[46]高歌:《加强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年第12期。

[47]熊校良:《大学生精准引领目标下的多学科协同育人平台构建》,《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年第5期。

作者:刘宏达,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光梅,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章选自《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年度发布(2021)》团结出版社2022年版

来源:微信公众号《思政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