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川: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磅礴之力 来 源:fudaoyuan  发布时间: 2019-05-13 14:27:03  点击次数: 0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以党中央的名义召开的有史以来首次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为广大教师提振了信心,鼓足了干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需要我们在更高的站位上自我审视,对标找差,给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全程陪伴,确保学生找得到。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也是最好的教育,陪伴是将心比心,也是以心换心,目的就是耳濡目染、润物无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也再次强调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互配合的问题。一方面,学生在哪里,工作就要开展在哪里。要打通教学环节,充分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多种形式融入专业课、实践课、实验室当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彼此协同。与此同时,校园也是精神家园,食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操场也是思想赛场,跑道也是人生大道。因此,思政育人工作要拓展工作手臂,使育人效果溢满课堂、融入环境、嵌入生活。校园环境、文化氛围对青年性格培养构成了天然的熔炉,管理和服务的思政滋养同样在点点滴滴之中,要让“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处处开花。另一方面,学生在哪里,情感就要浇灌到哪里。大学生可谓是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他们聚集在网络上需要寻找精神的寄托、解决成长的困惑,也需要有人指引、有人陪伴。建好网络平台只是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平台要有温度、有温情、有性格、有生命、有魅力,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有情有义”“知冷知热”“可亲可敬”,要用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无话不谈的亲近感染学生、赢得学生、感召学生。

直面关切,确保学生用得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P550)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教导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理论力量的彰显同样要围绕需求驱动做文章,聚焦大学生思想上的难点、疑点、热点和痛点。以问题倒逼供给,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学生烦恼什么,我们就关注什么;学生困惑什么,我们就解答什么,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产生价值共识和价值认同。比如,“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什要有信仰”“什么是共产主义”“为什么要关注党代会”“为什么还需要马克思主义”等等都是需要回应和必须回应的“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批判是手段,建设是根本,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需要我们多方发力。一方面,要真学真懂,有理有据。要把原著搞懂弄通,要把成果吃深吃透,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抓细抓实,增强问题解决的“底气”,让学生感受到思想理论的科学之美、理论之美和逻辑之美,用真理的力量引领青少年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另一方面,要真信真用,有虚有实。要有关注现实的敏锐性和能力,把科学理论与现实热点紧密连接起来,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把“常规操作”与“议题设置”紧密融合起来,用理论解读好身边事,在青年成长的关键节点彰显理论的伟大力量。

转换话语,确保学生记得住。思想政治工作好比是盐,盐不能干吃,要炒到菜里,融到水里。大学生对于交流的即时性、互动性、趣味性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启示我们要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用最好的沟通方式,最活的话语呈现,最优的视听手段,在最恰当的场合,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一方面,增强话语魅力,要有滋有味。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寻找思政话语的借鉴提供了绝佳的示范。他的话语中既有讲故事,也有打比方;既有用典故,也有大白话;既接天线,也接地气;既充满哲理,也温情脉脉;既大气磅礴、掷地有声如洪钟大吕,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如闲话家常,浸润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另一方面,推动多元呈现,要有声有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强化学理性和思想性的同时,要创新传播手段,丰富呈现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教学的丰富性、便捷性、针对性与分享性,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搬上互联网,把“报、台、网、微、端、屏”等资源整合起来,借用美文、视频、歌曲、故事、物件等,借文说理,用图阐释,以物传意,在创作上实现个性化,在呈现上实现可视化,在使用上实现互动化。构建多疆界、多时空、多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新格局,让学生在喜闻乐见中产生政治认同、思想同振、情感共鸣,为学生精心调配色香味形俱佳的精神大餐。

一枝独秀不是春。为学生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通过“基因式”融入、“熔炉式”锻铸、“兰芷式”熏染、“池塘式”滋养,让所有环节都彰显“理论味道”,所有工作者都呈现“理论担当”,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工作生态,把更多有坚定信仰的人汇聚在一起,把“我”变成“我们”,共同支撑起学生成长的万里长空。

(本文作者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参考文献:

[1]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来源:《南航徐川》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