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步云:2018年度高校实践育人研究 来 源:fudaoyuan  发布时间: 2019-04-17 15:34:58  点击次数: 0

·新形势下,全国高校更加重视实践育人工作,不断赋予"实践育人"以新的解读,从不同的视域深度挖掘"实践育人"的价值和机理,使其富有新的色彩、特点和更广阔的研究范畴。

·2018年学界关于高校实践育人的研究,既有纵向维度也有横向维度,既有跨学科视角进行深入研究,也有分类型分专业进行研究,既有研究实践育人的内涵价值,也有研究实践育人的机理机制。

·必须尊重实践育人的客观规律,牢牢把握实践育人的实质,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不断总结成效与经验,提炼实践育人的新内涵和新路径,不断推进实践育人发展理念、方式方法、体制机制上的创新,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新模式。


一、高校实践育人研究的热点

(一)高校实践育人的内涵和价值

2018年,学界对实践育人的内涵和价值理解在不断深化。其一,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关于实践育人内涵的主要观点,有学者将其概括为"本体论""中介说""理念观"等。认为,教育本质上就是实践的,实践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实践育人是一种教育途径,发挥着中介作用。有的学者基于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实践育人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理念。其二,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实践育人内涵作了不同的解读。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角看,实践育人的实质是坚持走青年知识分子正确的成长道路,实践育人的方式要实现与专业学习、勤工助学、服务社会、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实践育人的根本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需要政府领导、学校主导、学生主体、多方参与、协同育人等多方机制协同联合,才能发挥功效。有研究从教育学范畴,在知识视域下对实践育人进行了新的解读。认为,实践育人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使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中亲身体验知识的获得与建构,或在实际应用中证实已有的知识,获得现实感、实践感,形成实践创新的观念,养成必备的实践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三,高校实践育人的功能与价值。有学者认为,实践活动从人才培养视角看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研究深化、身心发展促进、综合能力培养、人文素质提升等五个方面的功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变革,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其中最为显性的作用。从人的发展来看,实践促进了人的道德、价值观等形成,塑造了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塑造了完整的、健全的人。从学校教育教学看,实践育人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或教育思想,为改进人才培养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新的路径。其四,基于以上的不同理解和认识,有学者从不同维度出发对高校实践育人进行了新的划分。如呼和将大学生社会实践分为社会观察类、劳动服务类、就业创业类、学习创新类等四种形式;有学者按实施模块分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的教育型实践、以志愿服务为主的服务型实践、以专业知识为主的专业型实践、以校园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型实践、以学生组织锻炼为主的组织型实践、以毕业生职业指导为主的职业型实践等六种模式。

(二)高校实践育人的历史发展

学界对我国高校改革开放40年来实践育人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一是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校实践育人取得的成就。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经历了一个从审视到反思再到总结的发展变化过程,不断向纵深挖掘"实践育人"的意义,也呈现出实践主体多元化、实践形式多样化、实践内容更加丰富等新的特点,实现了从政治教育为主到素质教育、从资源导向到目标导向、从计划组织到项目运行、从感知教育到就业教育、从"精英实践"模式到"大众实践"模式的深刻转变;指导思想也从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逐渐提升到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校实践育人的高度重视和全面认可的发展过程。二是系统梳理了高校实践育人的发展过程,将其划分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再兴起阶段(1978-1983年)、大学生社会实践全面展开阶段(1983-1999年)、大学生社会实践深入发展阶段(1999-2004年)、高校实践育人成熟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等四个阶段。三是提炼了改革开放40年高校实践育人的变化发展的四个特点,即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化与基层化、社会实践内容的专业化与时代化、社会实践制度的规范化与系统化、社会实践组织的科学化与项目化。四是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来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快速发展和巨大成就所蕴含的宝贵经验。认为,理论创新是高校实践育人取得成效的核心,深入基层是高校实践育人取得成效的前提,政策保障是高校实践育人取得成效的根本,制度保障是高校实践育人取得成效的基础,组织保障是高校实践育人取得成效的关键。这五个方面既是高校实践育人长期发展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也是高校实践育人可持续发展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些经验和原则对我们当前或者今后做好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高校实践育人的机制

高校实践育人的机理与机制研究是2018年比较聚焦的研究热点,主要体现在高校实践育人的机理研究和动力、运行、协同、评价等机制研究上。一是实践育人机理研究。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本身是一个教育过程,是一个由组织化教育,群体、个体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组成的复合型教育结构。要弄清楚社会实践育人机理,应当从社会实践活动实施的输入端查找问题。二是动力机制研究。有学者认为,高校实践育人的动力机制是指高校实践育人的动力来源和作用方式,是能够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实现优质、高效运行并达到预定目标的一种机制。构建高校实践育人动力机制要实现内外两个动力系统的同向发力、互相促进。也有学者提出要通过过程与机制建设,建立"双效型"实践育人机制。三是高校实践育人评价机制研究。有研究认为,高校实践育人质量评价机制由评价、反馈、优化三个环节构成,进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系统的"评价-反馈-改进提高-再评价"的循环过程。构建实践育人质量评价机制应准确把握评价过程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评价内容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评价方式方法的综合性和科学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性和发展性、评价结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五个基本原则。四是协同机制。有学者主张从学校、家庭、学生、社会四方主体来构建互信、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有学者提出要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政府、社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实践育人合力,构建对社会资源的利用成效评价体系,打造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还有学者结合本校实践育人经验提出要按照"动员广泛化、培训专业化、活动品牌化、服务基地化、参与大众化"的建设思路。

(四)高校实践育人的模式

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发展至今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工作模式已渐然成型,不同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对实践育人模式进行了划分和阐释。如按工作方式划分为主题型育人工作模式、教学型工作育人模式、环境型育人工作模式以及自主型育人工作模式;按育人目的划分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的模式、以社会服务为目的的模式、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模式、学生社团发展的实践模式等;按育人载体划分为项目化运作模式、高校与社区共建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基地化模式等;按育人方法划分为"基础+创新研究"、"基础+研发训练"、"基础+生产实践"三种、模式。还有学者提出构建"双合双循环"大学生实践育人模式。

(五)高校实践育人的体系

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建设仍存在着管理体系缺畅通、要素体系难协同、内容体系欠健全、制度体系欠健全的问题与短板。有学者提出,要优化管理体系,加强统筹指导;要克服要素体系条块化、分散化的倾向,形成实践育人合力;要健全内容体系,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在实践育人服务体系构建上,一些高校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做法与模式,如北京工业大学构建了"树形"大学生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学者认为要遵循目标共同、价值共识、共建共赢和系统性原则推进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

(六)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2018年,学界更加注重从不同学校类型和不同专业的视角对实践育人进行研究,尤其是从应用性院校的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入手,总结提炼本学校本专业的经验做法,形成了一些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实践育人案例。其中,创新创业作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的人才的是各类高校比较聚焦的一种实践育人形式。有学者提出可以通过加强校企、校政、校社三个协同,坚持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域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四全育人,实现全员参与、全程服务、全域覆盖和全面提升;提出以加强信息化建设和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坚持实施系统化规划,推进多元化路线,通过各领域专家的专业指导为支撑,构建起"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体系。

(七)高职院校和民办高校的实践育人

2018年的相关学术论文中,将近50%以上是关于高职院校和民办高校的实践育人工作研究。一是依据高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构建可操作实施的实践育人模式。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通过实践育人项目培养高职学生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二是拓展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除了校园实践之外,高职院校应本着合作共建、合作共赢的宗旨,根据学生和行业特点,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色与市场相联系的原则,坚持需求导向,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基地。三是规范社会实践指导体系。推进学生培养体系改革,明确社会实践学时和学分,提高社会实践在学生培养体系中的权重,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特色、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特点,对学生社会实践内容进行规划。四是构建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学生社会实践参与激励机制、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和实践指导教师评价激励机制;要将教师的绩效考核与职称晋升与对学生的实践指导效果结合起来,引导教师不断提升自我实践指导水平和技能。

(八)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提升教学效果就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的建设。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机制,在教学活动开展中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来加强实践教学与社会实习的同步性和统一性,采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活动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度。有学者提出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课程规范化建设、载体规范化建设、方法规范化建设、教师队伍规范化建设和评价机制规范化建设;有学者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化实践教学,即将传统思政课程中的知识转化为若干个生活化的实践教学项目,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实现围绕项目组织教学,并最终回归学生生活。另外,可通过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实践教学平台和以微媒体为依托的网络实践平台,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九)国外高校实践育人的经验借鉴

有研究对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的实践育人工作进行比较分析。认为美国高校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实行实践育人项目制有效促进实践育人活动的开展。另外,其服务学习值得我国高校学习借鉴。加拿大高校把社区教育变为学生的社会大课堂。英国高校推行"三明治"的教育模式、"教学公司"模式开展实践育人,同时通过推动社区服务积极推动并发扬实践育人文化。日本高校将实践活动作为正式课程纳入实践教育,通过立法明确实践体验活动在教育行政机关中的重要角色,并由有关部门修订了学习指导纲领,重新强调实践体验在学习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为实践育人提供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新加坡高校实践育人理念与国家核心价值观交织互融,已成为实现个人价值的一种荣耀象征;政府不仅在实践育人活动资金、场所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允许其在社会公开进行公益募捐,而且也将实践育人纳入法律体系;各种民间力量也积极推动实践育人活动的开展。

二、高校实践育人现实问题追问

(一)实践育人理论研究仍然薄弱

一是实践育人基本理论研究比较缺乏,已有的实践育人理论探讨大多是就实践论实践,缺乏相应的哲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支撑。二是实践育人差异化研究缺乏。研究者多从宏观层面理性分析,通过逻辑演绎推理出较为抽象的研究结论,关注实践的具体内容较少,研究结论较为泛化。对不同学校类型、学科专业类别,进行学科专业实践育人的差异化研究虽然有所开展,但研究水平有待提升。三是实践育人研究成果多为质性的经验总结,普遍存在研究结论的同质化现象,而量化实证研究和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较为缺乏,研究视角缺乏新意,研究方法单一,深度明显不足。

(二)实践育人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一是过程管理不够严格。高校社会实践的运行过程不够扎实,具体实施过程缺乏有效控制和监督,大学生实践教育不够规范,实践活动质量得不到充分保证。二是实践活动不够深入。有的停留在参与层面,只满足于表面工作和形式,缺乏深入思考;有的缺乏科学合理的实践方案,方式方法单一,实践过程相对简单,针对性不强,实践成果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教师指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高校尚未有效发动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社会实践指导工作上来,专业课教师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指导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和指导水平还不能达到学生实践的有效性要求。四是组织领导体系不够完善,实践育人合力机制尚未有效构建。社会实践尚未融入学校工作全局,大部分高校未将实践纳入正式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还没有形成组织社会实践的责任链条,全校"一盘棋"的实践育人理念和工作机制尚未形成,实践育人的强度、力度和频度等都有待进一步加强。五是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工作中更多重视前期部署,对活动过程缺少有效的监督、管理和评价,实践后期轻视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六是实践主体意识不够强。大学生作为实践教育主体,参加实践活动的主体意识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功利主义思想较浓,主观意识不够端正,对待社会实践育人价值的态度和认识还有待提高。七是知识能力储备不够充分。无论是教育者(教师)还是受教育者(大学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会实践理论知识积淀不扎实、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实践效果。八是社会合力尚未形成。社会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关心支持不够,大学生又容易受社会上的不良风气、错误价值观的影响,支持实践活动的舆论氛围不够浓郁,尚未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局面。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存在困境

对实践教学内涵的理解出现偏差,实践教学环节管理不够规范,部门之间缺乏统筹协调、相互配合,目标不统一,部分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乏实践历练,导致行动上的错位。其中,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还缺乏应有的重视。一方面,有些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并不明确,重专业轻思政,思想政治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师生很难走出课堂开展理论实践,无法有效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师生比例失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配备不足,或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能力还有待提升,不能有效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际需求。第三,实践模式过于单一过于形式化,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四)实践育人工作成效有待提高

一是实践育人的覆盖面不够广泛。高校实践育人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存在以点带面或者活动设计与学生参与活动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的现象,这些问题对于培养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是不利的。高校缺乏专职的实践活动策划组织指导老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效果低于预期。二是实践育人形式重于实效、形式与内容的创新性不足。部分学校实践活动不能充分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点、特长爱好、实际需要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规划,优化和创新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严重不足,难以激发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内生动力和积极主动性。三是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在实践育人工作中存在着学校的预期和设计不够完善,体制与规则不够健全,指导教师严重不足,以及社会实践活动评定方式过于"形式化"等现象。各学科专业课程关于实践教学的内容还不多,实践育人工作模式被固化,创新性不足,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四是实践活动组织策划和实施过程缺乏系统性、专业性和有效指导。学校难以在主题众多、形式各异的社会实践活动之间进行宏观规划,实践育人工作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整体性不够强。

三、高校实践育人的创新发展

(一)深化高校实践育人理论研究

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方位融入实践育人的全过程。在今后的研究中,要进一步结合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理论成果,进一步夯实实践育人的理论基础,构建中国特色的实践育人理论体系,为实践育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要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方法,要依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的目标任务,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这三大规律基础上,确立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方法的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者要加大理论研究的力度,不断提升自身理论水平,深化实践育人工作总结和反思,将实践育人经验升华为科学理论;实践育人理论研究者应加强量化研究,更加注重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为深化实践育人工作提供更有指导价值的研究成果和基本遵循。

(二)创新高校实践育人理念

理念创新是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有序开展、取得实绩的前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牢固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深刻认识新时代新思想新发展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提出的新挑战,重视实践活动对青年学生思想观念的锤炼以及人格养成的重要作用,用科学的实践育人理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创新创造精神。同时,应当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体系的建设,完善实践教育管理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等制度建设,让实践教育形成新的传统,健全相关制度,确保实践育人的长效性。应当注重实践育人的整体研究,而不应将实践教育当成一个独立系统来看待,要将实践育人工作与教学科研、知识传授结合起来,整体考量,统筹兼顾,形成整体合力。要准确把握实践育人与实践教学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把握实践教学的功能和定位,尤其要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开展实践教学,顺应信息化、数字化发展趋势推进实践教学。通过实践育人理念的创新和体系构建,努力践行工作交叉渗透、内容相互融合、项目分类指导,最终实现育人主体协同、育人综合效应凸显和育人个性彰显的人才培养目的。

(三)完善高校实践育人机制

首先,完善高校实践育人的协同机制。以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为外在引擎,推动资源共享。就高校实践育人而言,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或高校战略合作联盟,就是要构建一个能有效解决资源分布不均、资源总量有限、资源构成差异大等问题的高校地区合作体或教育合作体。以部门联动为现实基础,完善实践育人组织架构。建立不同层面的部门联动领导机制和体制,加强对育人目标和运营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明确责任分工,保障实践育人工作整体性运行,真正做到实践育人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要求、同考核和同落实。完善部门联动协同工作机制。要建立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定期会晤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确保实践育人工作成效。以全员参与为依靠力量,构建以高校为中心的实践育人耦合机制。实践育人是一项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日常工作,而且是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通力协作的教育活动。党委和政府要发挥好顶层设计师的指导作用,高校要落实好实施主力军的主导作用,社会力量要营造好多边合作方的联动性作用以及高校学生要培养好活动参与者的主体性意识。其次,完善实践育人评价机制。考评机制是否科学有效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实践育人活动各参与方的激励程度,对实践育人工作的未来走向具有导向性的重要作用。要建立学生体验性评价机制。对实践育人评价要体现对学生体验过程和体验结果的评价,把构建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落脚点。要落实教师指导性评价机制。在定性考评的项目设置方面应至少包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评判,即教师的实践教学内容是否真实、实践教学效果是否有效等等,并且可由学生针对不同的考评项目分段评价。要完善学校综合性评价机制。要将实践育人纳入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之中,保证实践教育工作的目标与教学水平考评的目的指引性作用一致。

(四)创新实践育人工作方法

要深入研究新时代青年学生的特点。当前,"00后"已开始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体,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智能化、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带来的网络化生存方式,迫切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根据实践主体的发展变化与网络化生活空间,积极探索方法上的创新。新时期的青年学生更倾向于表达,内心情感更加外露,同时新媒体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来源,增加了他们的知识广度。新媒体传播快、覆盖广,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形成固化阶段,更容易受到不良思想侵蚀,心理情绪波动性大,需要通过富有针对性的实践教育载体及时加以思想引导和实践体验,有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以学生更易于接受的交互互动的形式,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共同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同时应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深度与广度,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让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学生心里,让学生德育实践真正取得实效。一是要创新实践育人活动组织形式。如积极推广实践育人项目化管理,改变以往"要我做"为"我要做",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是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提升人才培养效果和效益。高校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实现线上线下、虚拟与现实等全方位的教学与实践,以科学先进的教育价值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


来源:《思想热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