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北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 燕山大学辅导员 王亦晨 来 源:fudaoyuan  发布时间: 2019-02-25 14:32:44  点击次数: 0

十二载潜心育桃李重科创英才展芳华

——燕山大学辅导员王亦晨事迹材料



一、个人简历

王亦晨,女,汉族,中共党员,1983年11月出生。2006年6月至今一直从事辅导员工作,曾任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辅导员、学院分党校办公室主任;现任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书记、学院党务中心主任、本科生第一党支部书记、2015级本科生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主讲教师。她先后获评河北省先进德育工作者、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等,所带学生集体先后获评河北省先进班集体、全国活力团支部等。

二、工作情况

2006年,23岁的她大学毕业,成为一名辅导员。12年来,她带过本、硕、博学生2936名,指导过492个团支部、开展过1000余场的党课和各类专题教育。即使在学院另一名专职辅导员休产假、她几乎一个人负责近2000名在校生的情况下,也始终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职业信念,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材料一流学科的精英人才培养体系中,为青年学子筑起坚实的成长基石。

到材料学院报道伊始,她仔细研读学院特征和学生特点。材料学院是以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为特征的研究型学院,是全校唯一一个本科生、研究生比例达到1:1的学院,教师队伍由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德国洪堡学者等一大批顶尖专家组成,博士生导师占教师队伍的近70%,科研水平高、实践成果丰硕,并参与了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在学院深厚的科研背景之下,学生呈现出重科研、轻教育的态势,学生比较沉默、封闭,参与活动热情不高,与管理学院学生感性、做事灵活的特征完全不同。因此,她主动联系专业教师、积极拜访专家学者,参加学术科研讲座,了解实验室平台功能。渐渐地,身为文科生的她知道了什么是马氏体、石墨烯,了解了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对专业的逐渐了解拉进了她与学生的距离,对他们的所思所想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把握。她调整工作思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材料一流学科的精英人才培养体系,丰富理想信念教育形式,营造专业研究的学术氛围,加强实践育人力度,打造与高水平导师队伍相匹配的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卓越科创能力的学生团队。

(一)立体培养,做坚定理想信念的领航者

材料学院毕业生主要在航空航天、重型工业、军事、高新技术研发、基础工程建设等领域就业,这些领域事关国家命脉,所以毕业生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必须十分过硬,才能保证学生发展不偏航、国家利益不受损失。这样的背景让她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她更加注重锤炼学生的政治素质,做好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责任担当教育,使学生成为有信念的科研从业者。

形成“一三五”管理机制,打造立体党员培养模式。她在工作中紧紧围绕学院“一流学科”建设,契合学生特点,打造了以“一制”为保障、以“三章”为依据、以“五模块”为抓手的立体党员培养模式。“一制”即党支部书记和专业指导教师相结合实行“双导师”制度,“三章”指制定了《中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委员会学生党支部工作职责》《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党务工作中心章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生党支部工作指南》,“五模块”包括理论学习、志愿服务、义务支教、学生党员科技创新教育基地建设、党建带团建五个方面。

点滴善举服务社会,毕业班党员典范效应彰显2006年至今的12年里,她每年都组织毕业班党员开展“党员毕业献爱心”活动,先后赴“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高淑珍阿姨创办的“爱心小院”、秦皇岛市特殊教育学校、秦皇岛市光明爱心之家、青龙县三拨子乡韩杖子小学等多地开展志愿服务,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价值和意义,也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坚守为国家奋斗的信念。该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被燕赵都市报、秦皇岛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传递党团薪火,八模块多维度凝聚团支部力量。她还充分利用团组织覆盖面广的特点,让理想信念教育在更多学生心中扎根。2013年,她牵头创办的“团支部风采大赛”,现在已经发展为全校各团支部积极参与的品牌活动。经过精心设计,大赛更加注重学生政治素质的提升,现已成为由青春寄语、四进四信专题讲座、线上团课、主题团日、寝室文化、阳光体育活动、视频介绍、团支部风采展示等八模块组成的教育载体。6年来,全校有1115个团支部经过了大赛的历练和比拼。在历时一个月的比赛中,各团支部主动学习理论、全员参与活动,展现出了团体凝聚力强、理想信念过硬的优秀品质,他们在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建设中各展所长,发挥自己的作用。她指导的团支部先后获评全国活力团支部1个、河北省精品团活2个、秦皇岛市五四红旗团支部3个。

潜移默化之中,她的学生锤炼了过硬的政治素质,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有人在燕鸣湖畔勇救落水同学后悄然离场,有人在火车站向孱弱老者伸出援助之手,更有学生在“8·12”天津港爆炸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不顾个人安危参与灾后救援,他的优秀事迹在燕园师生中广为传颂,被评为燕山大学第十一届“感动你我,温暖燕大”雷锋人物,是当年唯一一名获此殊荣的在校大学生。

(二)科创育人,做专业素质的强化者

由于学院的特殊性质,学生从大三开始即进入课题组开展学习和研究,院士团队、长江学者团队等高水平团队对本、硕、博学生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学生入学时并非高分录取,甚至调剂生占了很大的比例。为了打破本科生“零基础”“没兴趣”、硕士生“不达标“落差大”的尴尬境地,同时搭建本、硕、博的传、帮、带交流讨论式科研学习平台,她根据不同学历层次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工作,为各个专家团队的学生梯队培养打好基础。她打造四位一体科创育人体系,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养:通过“科普活动”唤醒学生专业意识,通过“专业竞赛”提升学生科研动手能力,通过“学术交流”拓宽学生创新创造视野,通过“专家讲堂”激发学生科研兴趣。

科普活动唤醒专业意识,形成立体科技活动矩阵。为了让一、二年级学生尽快了解专业、融入专业,她带领新生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本科教学示范中心进行参观、组织学生观摩专业内高水平科研作品、邀请实验员作实验仪器和数据分析专题讲座、创办“分子模型大赛”“球棍模型组装大赛”“相图涂鸦大赛”等入门级趣味赛事。通过高频度专业活动唤醒学生的学科认知,大一学生参与科研意识逐渐萌芽,大二年级50%学生开始参加大学生课外科技立项,形成导师把控方向、研究生具体指导的立体科技活动矩阵。

建立 “一系一赛”专业竞赛体制,提升学生科研水平。她联系各专业负责人和课题组导师,建立了“一系一赛”“一组一项”的专业竞赛体制,2012年创办了金相技能大赛,2013年创办了焊接、岩相和高分子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竞赛。本科二、三年级学生参加,相关课题组研究生承担组织和指导工作。各项比赛呈现出专业性强、学生覆盖面宽的特点。现在,每名学生在本科阶段均至少参与1项专业竞赛,研究生阶段至少指导1名本科生参加专业竞赛。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参与者,科研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和科研兴趣。五年来本科学生参加竞赛人数超过1000人次,获得专利受理340人次,完成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63项,70%的毕业生被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水平院校录取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同比其他学院20%左右的考研率,层次和数据都有了绝对的优势,稳居学校首位。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拓宽学生科技视野。她创办了 “材料学院硕博论坛”“研究生与你聊聊天”“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经验交流会”等交流活动,组织研究生参加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际研讨会、高压地球科学研讨会等学术研讨活动,开拓研究生的科研视野,引导学生注重不同学科间的学术交流与学术观点的借鉴融合及整体优化。

创办“大讲堂”,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她创办“材料大讲堂”,先后邀请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江学者、德国洪堡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终身研究员等泰斗级专家向学生讲授最新的科研方向和成果。通过讲堂学习,同学们发现,“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和“长江学者”等称号对于大家来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名词这些标志性成果和鲜活事例,就发生在大家身边,专家的渊博知识和个人魅力极大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

心理建设多措并举,缓解学生科研压力。科研工作的强度大、要求高也给很多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她特别注重学生心理建设,多措并举,帮助学生疏导压力、缓解情绪。她每年开展研究生团体解压辅导20余场,定期组织研究生羽毛球赛、乒乓球赛、足球赛,让学生在团体活动和体育运动中释放压力。她密切联系导师,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对特殊学生开展针对性辅导。她自学考取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用更专业的工作帮助学生度过难关。

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材料学院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素质有了大幅度提升。本科生呈现出大二年级70%学生参加专业类竞赛、大三年级80%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的局面。研究生通过对本科生开展专业基本技能竞赛的指导和经验的分享,提高了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为他们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等科研活动奠定了基础。她所带学生获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先后获得“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创青春”创业大赛铜奖、金相技能大赛一等奖等国家级奖项50余项、省级奖项300余项,更有学生第一作者Nature、Adv.Mater、 Adv.Funct.Mater等高水平刊物上发表论文,其中单篇影响因子高达41.456,单篇引用次数超过184

(三)投身实践,做学生服务祖国的引领者

为了使学生社会现状寻找科学问题,做到知行合一”,她不断丰富实践活动内容,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她指导的“拥抱蓝色海洋 共筑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实践团,以海洋保护为主题,登上中国海监2030船,开展“海洋防护零距离”活动;赴多个海域附近进行问卷调查,并提取水样回到学校进行分析检测,针对问卷调查及水样检测结果总结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形成完整报告递交国家海洋局等部门,呼吁全体公民关注海洋、保护海洋。秦皇岛晚报对以上活动进行了跟踪报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该团队被评为2016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国优秀团队,她被评为河北省社会实践优秀个人。

2017年河北省大学生“调研河北”社会调查活动中,她指导“美丽河北环保实践队”,针对“助力五位一体发展下的河北省塑料垃圾的分类与处理”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可行性分析,提出了“废弃食用油脂的回收应用及生产生物可降解塑料”的研发手段,该成果被获评2017年河北省“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二等奖。

(四)持之以恒,做大国工匠的雕琢者

12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王亦晨培养的一批批学生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们中有人参加中国科学院院士田永君教授团队“最硬金刚石”的研发;有人针对相关技术难题开展攻关,所在团队荣获“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有人致力于我国高铁提速、“港珠澳”大桥关键构件焊接、5MW级风电轴承等技术难题的攻克;有人奋战在国家“863”“973”课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等项目中。还有几名学生因为受到她的感染,怀着对学院的特殊情怀,海外学成归来时,放弃了平台好、薪酬高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母校,为科研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并成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等。这些学生胸怀祖国,在不同岗位上经历着一场场攻坚克难的大会战他们用工匠精神铸大国重器,为祖国富强和民族复兴奉献着热血青春。

路虽远,行者必至。王亦晨将继续在辅导员这个岗位上,矢志不渝,勤勉不怠,努力为国家建设培养更多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

三、所获校级以上奖励

2018年     秦皇岛市暑期社会实践先进指导教师

2018年     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团队获河北省“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二等奖;

2017年     秦皇岛市优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调研报告与创新范例;

2016年     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团队2016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2016年     河北省“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个人(教师);

2016年     秦皇岛市新长征突击手;

2014年     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获2013年河北省大学生“调研河北”社会调查活动三等奖

2014年     2014年度秦皇岛市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案例三等奖;

2013年     秦皇岛市2013年度“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称号;

2013年     秦皇岛市优秀共青团干部;

2013年     2012年度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

2012年     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获“挑战杯”2012“动感地带河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二等奖;

2012  2011-2012年度河北省先进德育工作者。